2019 年,高雄馬改變了路線,不變的是高雄的熱情和港都的街景。迪卡儂運動大使 Ian 更在這場賽事中獲得全馬破三的成績。但在 25 公里後,他也曾碰上撞牆期、體會跑者孤獨的修煉之路。他如何通過這場試驗?到快來看看在高雄馬的賽事分享!
熱愛跑步、去年台北馬初馬挑戰破三的運動大使 Ian,在今年初挑戰高雄馬!
雖然高雄馬已結束一段時日,打著這篇文章時,彷彿還身在高雄市的街景中-踏在筆直的博愛路上,天邊剛露出一線曙光,迎面而來的是南方溫暖而帶點濕氣的微風,腎上腺素在起跑後,不斷的在身上流竄,感覺到心跳正微微的加速。沿途,高雄市景一覽無遺,耳邊充斥著路邊熱情市民的加油聲,甚至還有學校組成的啦啦隊為經過的選手打氣,我想,這就是高雄馬令人深深著迷的地方。
高雄馬至今已舉辦了十屆,我很幸運地參加過其中四屆,前三次我都是參加超半馬 25 公里組,這次難得遇到高雄馬十周年,全馬完賽還有紀念衣可以領。再加上我之前念大學時的田徑隊學長,也是現在迪卡儂中和店的 Barry,在他的慫恿下,我索性就報名了全程馬拉松。在約莫四、五年前,那時全民瘋路跑的風潮下,高雄馬可是一位難求,如果沒有在開放報名的幾個小時內搶到名額,那就真的是望穿秋水,只能等之後釋放的名額了。
近幾年來,路跑的風潮稍微退燒,加上台灣路跑賽事增加許多,跑者多了很多選擇,現在除了台北馬、萬金石、田中馬、渣打馬等超級熱門賽事之外,許多在過去相當搶手的賽事,例如:台南古都馬,現在幾乎想要報名都會有名額,如果你想要參與一場大型賽事又擔心搶不到名額的話,我會推薦高雄國際馬拉松給你。
2019 年高雄馬的競賽組別延續自 2014 年以來的改變,分為全馬 42.195 公里、超半馬 25 公里以及休閒組 4.5 公里。而今年更有別於以往由海邊路往同盟路,之後再由九如路到蓮池潭的路線;這次的規劃是由:中山路直接右轉接五福路往公園路,接著七賢路、臨海新路,之後就直接由鼓山路一路跑到蓮池潭。
這樣的路線比較直,尤其是鼓山路這一段都是直線,少了一些轉彎處,跑起來的配速會更加穩定,節奏也不會因為過彎而受影響,還少了一些路橋,比起以往,我比較喜歡今年的路線。
雖然一早高雄捷運有加開班次,但人潮還是相當多,五點左右於高雄車站上車,車上早已擠的宣洩不通,後面陸續幾站都陸續有很多人上車,人潮就像沙丁魚群擠滿整個車廂,許多月台上的跑者也因為擠不上車而被迫等下一班車,所以建議早一點出門才不會有趕不上的風險。
抵達捷運站後,距離開跑的時間還有30分鐘,但抵達的捷運世運站距離會場還有約步行 5-10 分鐘的距離,因此,時間掌握上相當重要,我們一路快走甚至慢跑趕到會場快速寄完物後,開始在賽道週邊慢跑、伸展,為即將開始的比賽暖身。
上完最後一次廁所,撕開第一包果膠配著水服下後,我們就步入起跑區等待了。雖然高雄馬有依據成績做起跑分區管制,但仍有許多不守規矩的跑者會擠到較前排的位置,針對這類的情形,解決的方案就只能提早抓緊時間進入起跑區卡位。
這次的高雄馬僅僅在台北馬的後兩個月,深知狀況還沒完全恢復,再加上高雄的氣溫已經偏高,「只要跑進 3 小時就好」,是這場比賽我給自己的目標,剩下的就是好好回味這條熟悉的路線,然後挑戰 25 公里以後那未知的領域了。
鳴槍,起跑! 前方的菁英選手整齊一致踏著輕盈步伐,劃開高雄悶熱的空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往前邁進。見此,身體居然不由自主地想要追隨他們的腳步,此時我只能不斷提醒自己要將配速穩定下來,因此,隨即跟在學長Barry後方,放慢自己的速度,因為我們還要為後面的賽程累積能量,可不能在這就把腎上腺素用光。
天未破曉,沿著翠華路前進,不久之後左轉大中二路地下道,地下道猶如一常的悶熱,但比起台北馬的基隆路地下道,這只是小菜一碟;出了地下道再跑一段,就會右轉進入看不到盡頭的博愛路。
當巨蛋出現在視線範圍後,也漸漸聽到路邊的群眾加油聲-許多學校單位、公司行號以及自行加油的觀眾。跑在筆直的博愛路,加上巨大的歡呼加油聲,竟有種明星選手的錯覺,路邊的群眾也會熱情地伸出手等著與選手擊掌。因此,如果你還有餘力,請不要吝嗇,伸出你的手盡情擊掌吧!
博愛路跑到盡頭後,就會跑上跨越鐵軌的中博高架橋連接中山一路。高架橋是影響配速的關鍵,要提醒自己不要花太多力氣爬上坡,可以將步伐放小,步頻調快一些,等上橋之後再慢慢調整為原先的節奏,下橋的時候也需要注意,不要用過快的速度前進。
此時天色已逐漸轉亮,在博愛路上也慢慢追上 25 公里組的跑者,賽道上相當熱鬧,沿途的補給站也早已水洩不通,此時,要進補給站喝水又要避免速度掉太多可是需要經驗跟技巧的。
這次的新路線將會引導我們由五福路跑經過七賢路底的牌樓以及駁二特區,這倒是挺新鮮的,也稍稍忘掉身體的疲憊,今年不用跑冗長的九如路段,取而代之的是我更熟悉的鼓山路。這整條鼓山一路到鼓山三路是我以前就讀中山大學時,常常跟田徑隊學長 Barry 一起練習長距離的路線,心中滿滿的回憶湧現,而今年 Barry 也正帶領著我一起跑在高雄馬的賽道,心裡也不免多了一份安全感,誰能猜到畢業後我與 Barry 都會一起加入迪卡儂,然後又會有機會一起跑在這麼讓人懷念的賽道呢!
繞了幾乎半圈的蓮池潭後,迎接而來的是狹窄的翠明路。前幾年參加 25 公里組時在這邊都會不免停下來休息一下,而今年在全馬的配速下,到這邊都還能維持住速度,接著海功路、軍校路,快要經過終點了,但今年我不能在這結束比賽,必須繼續往蚵仔寮的方向完成賽事,終於體驗了看到終點卻不能進去是什麼樣的感覺了,真是滿滿的倦怠感!
跑到蚵仔寮時,太陽高掛在藍天上,氣溫早已攀高,經過終點繼續前進的這 17 公里,正是我的修煉之路。跑了 25 公里之後身體只有略顯疲態,配速都還是在掌握內,看來今天的補給策略是正確的。
經過傳說中的漁港後,沿途已經變成鄉間道路了,在這裡並沒有什麼記憶點,只記得腳步好沉重,但仍然可以保持穩定的步伐前進,追過一名有前導車指引的日本女選手後,回到台 17 線往高雄大學的方向繼續奔馳,路邊空曠的街景讓時間又更加漫長,此時只剩我獨自一人,少了其他跑者陪伴,孤獨感不免油然而生。
進入楠梓市區後,腳步又更加沉重,一路跑到楠梓加工區,由加工區與捷運高架橋所勾勒而成的街景,是我記憶中較為陌生的一塊。順著外環西路以及左楠路,跑到這邊我幾乎已經沒有意識,只能勉強邁開如鉛塊般的雙腳前進,每踏一步,雙腳的肌肉就以近乎抽筋的回饋作為抗議,跑到全身肌肉緊繃,幾乎都可以聽到雙腳的哀鳴。
有了前一次全馬的經驗,我深知撞牆期已至,這是試驗,試驗我平時的訓練是否扎實,試驗我的意志是否因此動搖 ,試驗我是否能完成對自己的承諾。
我不斷告訴自己:「這不就是參加馬拉松的意義嗎?」正是不斷的挑戰自己的極限,並享受這得來不易的痛苦,才能證明我正在嘗試用全力完成這場比賽,沒有愧對賽前努力的訓練,比賽都已經完成 37 公里了,最後剩下不到 5 公里的賽程我一定能跑完!
即使感覺很辛苦,但我發現還是能將配速穩定在每公里 4 分 15 秒左右,即使我以為我的速度早已放慢。這倒是令我比較訝異的,可能是平常訓練建立足夠的跑量以及節奏感讓我能夠自然而然的以這樣的速度撐著。
隨著逐漸接近世運主場館,即使肌肉僵硬,也強迫自己加大步伐,用僅剩的一點能量加速。轉眼間女子總排第三名的選手就在我眼前,前方有了目標,腳步踏的更確實,更能專心一致地在調整呼吸及節奏,就在轉進世運主場館前我追過了她,隨即進入體育館的入口。
經過黑暗的通道,盡頭跟隨陽光映入眼簾的是觀眾席上滿滿加油觀眾,踏上熟悉的藍色 PU 跑道,享受被全場觀眾及工作人員包圍的歡呼聲,看到了終點的計時拱門,此時更不留餘地的衝刺,雖然成績已大致底定不會有太大變動,但我只求今天不留任何遺憾。
拱門顯示時間 2:58:40,我完成了人生第二場全程馬拉松,並且在最後一公里跑出 3 分 55 的配速,僅僅在初馬的兩個月後,我又再次在三小時內完成一場全程馬拉松,心情相較於台北馬又更加激動,也多了點踏實感,原來這就是破三的感覺阿。
站在排隊領完賽證明的人龍中,身旁的跑者多是 25 公里的完賽者,因為人潮眾多,等待時間約 15 分鐘左右,而且今年高雄馬現場有提供可將完賽成績刻印在獎牌上的服務,但我在現場等待超過 40 分鐘才拿到,就看刻印成績的服務對你來說是否值得花那麼多時間等待。
▼ 抵達世運主場館:再次體驗破三的快感!(照片來源:Ian 友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