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什麼是生態焦慮?

永續|什麼是生態焦慮?

生態焦慮(eco-anxiety)是一個新的術語,用來描述一個存在已經的現象:我們對於現在和未來環境劇烈變化的情緒反應。

有些心理學家表示,生態焦慮可能是本世紀最嚴重的疾病,我們所說的「生態焦慮」在全球已影響無數人,且情況還會隨著環境狀況惡化而加劇。
這確實就跟大家想得一樣,兩者其實息息相關……所以,如果我們要保護自己不被生態焦慮的影響,了解會是最有用的第一步。

生態焦慮:定義

生態焦慮是「生態」和「焦慮」這兩個字的合成詞,指的是因為目前及未來環境劇烈變化而產生的一系列痛苦情緒與憂慮。事實上,生態焦慮指的是面對環境危機與相關影響所產生的悲傷、沮喪、焦慮,甚至是憂慮情緒。不幸的是,這些情況很普遍,從大火到洪水、氣溫飆升、物種滅絕、海平面上升等,比比皆是。

這個詞彙是相對新穎的概念,但關注它的研究人員(尤其是心理學家)越來越多。只是目前為止,這個詞尚未有一個確切的定義。但在大洋洲的研究團隊(堪培拉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和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 2021 年 11 月發表的《霍格生態焦慮量表:多維度量表的開發與驗證》研究報告中撰寫的定義非常值得一看。

對這些心理學家來說,生態焦慮是「用來描述與環境危機相關焦慮體驗的術語,涵蓋了「氣候變遷焦慮」(與人為氣候變遷相關的焦慮,包含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和自然災害與極端氣候發生率增加等)[...]以及可能是(也可能不是)因氣候變遷直接造成的多種環境災難的焦慮,包含整個生態系和動植物相關物種的消失、全球大規模汙染與森林砍伐。」

全球(以及年輕族群)的生態焦慮狀況

目前,我們很評估全球生態焦慮的確切規模。但生態焦慮確實是存在的(越來越多人提出這個狀況),而且年輕人受到的影響最大。
2021年9月在科學期刊《柳葉刀行星健康》發表的研究是這個現象最有影響力的。這個研究調查了10,000名來自十個國家(澳洲、巴西、芬蘭、法國、印度、奈及利亞、菲律賓、葡萄牙、英國和美國)的16到25歲年輕人,發現生態焦慮不是一個遙遠的議題:45%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對氣候變遷的感受會對日常生活帶來負面影響。他們對全球現狀的看法也很悲觀,75%的人認為未來「讓人恐懼」且56%的人認為「人類會邁向滅亡」。

《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的那篇研究也顯示生態焦慮有很多不同的形態,希望也是其中一種。「氣候焦慮可能和很多情緒有關聯,包含擔憂、恐懼、憤怒、悲傷、絕望、愧疚和羞恥,以及希望。」[...] 情緒的感覺常常是很複雜、甚至有時會相互對立,並會隨著各人和世界的事件而波動。」  內疚的情緒更是很常被提到,83%的受訪者覺得人類沒有把地球照顧好。

而且如果你越年輕,就越有可能受到生態焦慮影響。原因很簡單:年輕世代比老一輩更關心環境;他們也就更悲觀。法國環境與能源管理局(ADEME)最新的研究指出法國認為我們可以輕鬆適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新生活方式的人中,65 歲以上群體的佔比幾乎是15到18歲的兩倍(39%比21%)。

永續|什麼是生態焦慮?

有生態焦慮需要看心理醫生嗎?

其實不需要,而且這是有充分原因的:生態焦慮並不是疾病。心理學家認為對於目前發生的重大、殘酷及影響廣泛的環境危機,有這種反應是完全合理的。這個狀況沒有出現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疾病清單中,也被列在精神疾病的專門手冊中。

所以,若你因為樹林被燒毀、動物死亡及生態系消失而悲傷和焦慮,其實不是疾病。
但也有人會報持相反意見!《柳葉刀》(The Lancet)雜誌發表的研究表示生態焦慮是「面對威脅時合理且健康的反應」。

換句話說,因為環境而焦慮的人只是比其他人走得更遠,比大家更清楚狀況的嚴重性。

「生態焦慮並不是疾病。心理學家認為對目前發生的殘酷狀況,有這種反應是完全合理的。」

要怎麼應對與控制生態焦慮呢?

其實是一樣的,心理學家說長期活在生態焦慮中肯定會對心理健康帶來危害。他們建議直接面對這種壓力,不要否認合理的情緒。要怎麼做?
最主要的訣竅是記得不可能的任務大家都做不到(也就是自己拯救地球),並接受不用靠自己做到一切的想法。

生態焦慮和離鄉憂愁(solastalgia)有什麼不同?

就像你預期的,這個現象最初是因為大家更認識環境危機的規模,把它當成威脅才出現的。這個現象可以追溯到 1970 年代或 1980 年代。但一直到1990年代末期才有一個名稱。生態焦慮這個詞是加拿大精神科醫生和公共衛生研究員Véronique Lapaige發明的,並變成大家都知道的概念。

後來,到2000年代,又有一個描述相似經驗的字被發明出來:離鄉憂愁(solastalgia)。這個詞是澳洲的環境哲學家Glenn Albrecht創造的,描述一個人的周遭環境(會每天互動的環境)毀壞崩塌時所感受到的痛苦。Albrecht研究澳洲獵人谷(Hunter Valley)居民在居住地區被大型露天礦坑破壞後變沮喪的狀況。Albrecht 在《地球情感:新世紀的詞彙》(Glenn Albrecht, 2020)寫說:「離鄉憂愁是環境負面變化的存在和「實際體驗」,並透過人對一個地方情感受到的衝擊展現出來」。

雖然生態焦慮和離鄉憂愁長久以來都被公眾忽視,但近年來大家的關注日益增加。事實上,這兩個概念已被認為是事實,以及棘手的公衛、心理和社會問題,在報紙文章、電視與廣播節目、科學研究和醫療諮商方面都有相關研究。

最後一個小訣竅:立即行動。加入行動,這樣就不會因為袖手旁觀而被焦慮吞噬。
你可以加入環境保護組織,讓認識的人採取簡單的行動(少買東西、選擇有倫理的銀行、提高騎自行車的頻率、Plogging 淨街慢跑、購買當地食物等),積極參與政治或參加氣候的抗議活動。

這個構想是透過做有益及覺得自己有用的事情,來擊退無助感(會引起焦慮)。

永續|什麼是生態焦慮?

Benjamin

一名專業的環境議題作家,著迷於各類型態的生物,不管是鳥類還是大型人猿、樹木,甚至包括海洋哺乳動物都不在話下,那麼人類就更不用說了。